首页 > 综合 > 正文

鹭城唱游巴士见证两岸情|陈习珍母女定下“融合教育”清单 扎根厦门传递温暖

台湾共工新闻社

2025-10-04 来自中国台湾

阅读:

台湾共工新闻社讯(记者夏亚/厦门报道)今日,台湾特殊教育专家陈习珍老师与被誉为“台湾钢琴公主”的女儿刘梦缘,登上厦门“鹭城唱游巴士”,在阿卡贝拉的纯净旋律与流动的城市风光中,完成了一场兼具视觉与心灵触动的特别旅程。这场融合音乐、人文与文旅体验的“唱游之行”,让深耕两岸特殊教育交流的母女二人,对厦门这座城市的包容与温度,生出了全新的理解与感悟。

陈习珍深耕两岸自闭症融合教育逾二十年,曾历经丧偶与病痛的磨砺,却始终以坚韧与大爱陪伴重度自闭症女儿走出阴霾。如今,母女携手走上讲坛,在两岸举办上千场专题演讲,并先后创办福建平潭特殊儿童康复中心、厦门陈岚心理咨询中心,帮助无数家庭走向希望。

此次登车体验,从轮渡公交场站的“厦门地名打卡点”出发。看着鹭江道的复古路牌、幸福路的浪漫标识,陈习珍深有感触:“我曾因受邀演讲走遍两岸许多城市,厦门的特别之处在于,它的包容并非口号,而是落实在可感可见的细节中。”

巴士穿行于演武大桥的壮阔海景与白城沙滩的温柔夜色,车厢内,椰子人声乐团的阿卡贝拉表演缓缓流淌。陈习珍一边记录沿途的无障碍坡道与车厢内的特殊空间,一边感慨道:“我们一直倡导‘生活化融合教学’,让特殊群体能与普通人一样享受城市风景。厦门的公交设施与市民的友善举止,都在诠释‘接纳’的真正含义。”

她坦言,过去因工作频繁往返厦门,却从未以“乘客”的视角感受这座城市。“流动的风景里,藏着融合教育最需要的社会土壤。”她笑说。

一旁的刘梦缘,曾被医生判定“终生无法开口”,如今已从台湾大学毕业,用钢琴谱写人生。车厢中纯净的人声合唱让这位“星青年”格外动容,她指尖轻轻模拟琴键律动:“没有乐器的声音,好干净,像厦门的海风一样自然。”

在她看来,音乐与风景都是不分国界的语言。“以前觉得厦门的浪漫是鼓浪屿的琴声,现在发现,连巴士上的旋律都在说‘欢迎’。这种温暖,不用说话也能懂。”当《厦门亲像一首歌》的旋律响起时,她轻声跟唱,眼中闪烁着共鸣的光亮。

谈及未来规划,刘梦缘语气中充满期待:“厦门的包容与善意,让我看到了更多服务特殊群体的可能。”母女二人也正式定下了在厦门扎根发展的“融合教育清单”——

  • 推动专业培训落地:依托厦门陈岚心理咨询中心,规模化开展“影子老师”认证培训,借鉴台湾融合教育实战经验,培养本地专业师资。
  • 深化音乐疗愈服务:开设“钢琴陪伴课堂”,由刘梦缘亲自带领,帮助特殊儿童用琴键表达情绪,延续音乐疗愈的生命实践。
  • 举办公益艺文活动:定期举办特殊儿童公益演出,完善“鹭台星青年俱乐部”,联动两岸星青年同台展示,向公众呈现特殊群体的艺术潜能。
  • 搭建资源联动平台:推进“闽台关爱孤独症儿童家庭指导中心”建设,整合两岸资源,为特殊家庭提供筛查、康复、教育的全链条支持。
  • 拓展生活化融合场景:携手社区与校园,将融合教育理念融入日常,让“星星的孩子”更顺畅地融入社会。

刘梦缘补充道:“我们在平潭创办的康复中心已帮助许多家庭。未来希望以厦门陈岚心理咨询中心为基地,进一步联动厦门社区与学校,让融合教育融入日常生活。就像今天的巴士旅程一样,我们想成为一座‘桥’,让更多特殊家庭在厦门感受到温暖与希望。”

旅程尾声,陈习珍翻看手机中的照片——从“厦门地名打卡点”的复古路牌,到环岛路的无障碍设施,每一帧都承载着新的感悟。她感叹:“厦门的温度,是风景与人文的共生,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。”

这趟“鹭城唱游巴士”之旅,于母女而言,不仅是一场两岸文旅融合的生动体验,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印证。正如陈习珍所说:“在这座城市的烟火气中,我看见融合教育的理想,正在悄然生根发芽。”


作者:夏亚

供图:台湾共工新闻社•国际新闻视角报

 

责任编辑:台湾共工新闻社

声明:

本文由入驻共工号平台的作者撰写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共工号立场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,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,避免造成金钱损失,风险自负。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,请联系本站。邮箱:zhidaoribao@gmail.com

热门文章

精彩推荐

关于我们 社长简介 联系我们

Copyright © 2015-2025 台湾共工新闻社 版权所有

主办:共工新闻社国际传播中心